累计开通5G基站18.2万个、物联网终端用户接近2亿户、累计建成上线智慧停车场4631个、2022年数字经济总量突破3.9万亿元……一组组数据见证着山东省高质量发展成效。7月25日至7月28日,在大众日报集团和山东省大数据局联合举办的2023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省级党报媒体行中,记者深切感受到数字经济已成为山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源。
(相关资料图)
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视频监控画面中,可以清晰地看到两只刚出生的东方白鹳正在嬉戏。“运用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手段,我们实现了对黄河三角洲的环境、生物多样性的全面监测。”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副主任赵亚杰指着监控画面向记者介绍,该中心研发的“鸟脸识别”技术,更能利用大数据库和专家智库,教会“电子眼”认鸟、数鸟,对于受训过的大型鸟类的识别准确率已经达到90%以上。
记者注意到,环境空气质量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和可吸入颗粒物等污染物的变化情况,也适时显示在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的监控大屏上。赵亚杰介绍,2021年以来该中心致力于搭建智慧监测网络平台,逐步构建“天空地一体化”智慧监测网络,加强生物多样性动态监测,开展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分析,提高预警预测能力,更有针对性地采取保护措施。截至目前,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鸟类已经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至373种。
“数字赋能,让我们的环保、安全等监管从人工执法向智能追踪转变。”山东省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应急协调指挥中心副主任程和平向记者介绍化工园区生态环境和高质量发展的秘籍,“我们借助高空瞭望、无人机巡查,整合公安、交通、应急、环保等市直部门的信息平台,通过接入企业在重点装置和罐区的DCS系统,实现了风险源的实时管控。哪一个风险源出现问题,平台页面就会跳出红色标识,同时警报灯闪烁,相关人员的手机响起提示铃声。”程和平介绍,一旦遇到较大事故时,不仅警笛鸣响,救援部门的专用电话和指挥人员手机也将同时振铃,平台页面会在事故发生地自动生成救援预案,指挥中心全面进入应急战时状态,防止隐患苗头演变为事故灾害。
智慧化是化工园区高质量发展和本质安全的根本途径。东营港经济开发区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起“人治+技防”的智慧园区监管体系,成为全国首个“5G+”智慧化工园区,有效提升了园区现代化治理水平。
数字赋能,不仅仅是赋能了工业园区、自然保护区,对于山东群众来说,更体会到数字化带给生活的便捷。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董集镇杨庙社区,居民徐建广办理一项盖章事项,仅用了几分钟。“以前盖个社区公章需要先找村委会开证明,再去镇上申请登记,盖一个公章最少需要一两个小时,现在社区有了智慧公章,盖章方便多了。”徐建广说,社区居民只需在“美丽山东数字乡村”微信小程序上发起用章申请,村干部、相关职能部门、社区通过电脑或手机App完成审批,然后居民到社区盖公章的设备上输入账号和密码即可办理盖章。
杨庙社区工作人员冯静静告诉记者,去年以来杨庙社区不断提升数字化应用能力,通过“应用软件+智能印章硬件”系统,实现印章智能化管理,提高了办事效率,打通便民服务“最后一公里”。
记者在杨庙社区看到,该社区借助电脑端、电视端、手机端、大屏端“四端多模”,搭建起数字杨庙智慧云平台,既满足了政府综合治理效能提升的目标,又满足了个人和家庭用户的安全需要、参与乡村治理的需要,实现了乡村治理、惠民服务、产业发展的有机融合,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农民数字经济的发展。
数字经济时代,数字作为关键要素正成为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玫瑰成了银行可采信资产。针对平阴玫瑰,浪潮集团搭建了工业互联网产业服务平台,拉通种植、生产、流通标准体系,让玫瑰等原料变成了银行可采信资产,为企业和农户增信,为花企、合作社、农户提供采收供应链服务。山东山水集团打造“互联山水、智慧山水”,将人、机、物等多要素进行互联互通和融合共享,实现了矿山开采绿色化、生产管理智能化、质量检测实时化等。这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都源于作为山东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链主”企业的浪潮集团数字赋能。
走访山东的5天里,记者深切感受到随着“数字山东”建设深入推进,山东人拥有了“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的能力,各类数字文化场景应用随处可见,数字生活美好图景在山东正成为现实。
标签:
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