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负责点火和煽风,百姓负责燃烧自己。
——坤鹏论
(相关资料图)
一、前情回顾
在《读<智者篇>论“是”(二十四)》中,坤鹏论主要分享以下内容:
非是者是(十)
持一切是“一”观念的哲学家们认为,“整体”与“一”是相同的。
换言之,在他们那里有着这样的等式:一切=“是者”=“一”=“整体”=“真实的事物”。
而巴门尼德指出,“整体”如同一个纯圆的球体,从中心到每一个方面距离都相等,因为不能在哪个地方大一点或小一点。
那么,只要有形状、有中心、有边界,就说明他所说的“整体”一定是有部分的。
对此柏拉图在《巴门尼德篇》中有过专门的论证,大家可以看《柏拉图的理型论(三十一)》来详细了解。
按着前面的等式,如果“整体”有部分,那么,一切、“是者”、“一”、“真实的事物”都是有部分的。
为了加深理解,让我们看看现代对于“整体”的解释:整体是指一个由有内在关系的部分所组成的体系对象。各个组成部分一定有某种内在关系,或功能互补,或利益共同,或协调行动等等。
“整体”作为哲学术语则是:哲学上指若干对象(或单个客体的若干成分)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构成的有机统一体。与“部分”相对而言。整体包含部分,部分从属于整体。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整体具有其组成部分在孤立状态中所没有的整体特性。
简单讲,整体是相对于部分而言的,如果没有部分,就应该没有整体的说法。
接着客人的论证就是一一打破这个等式——真正的“一”根本就不是“整体”,从而证明一切是“多”,不是“一”。
按“一”的正确定义来说,真正的“一”是不可分的,即不能由部分所组成。
所以,作为由部分组成的“整体”就不是“一”,而只能是其反面——“多”。
假如“是者”是由于具有统一的性质而形成的整体,而这个性质就是“一”这个意义上的存在性质,说明它是分有了“一”的存在性质,显然它就不是“一”本身,“是者”和“一”就不是同一的,一切就不只是“一”。
反之,假如“是者”不是一个由于具有统一的性质而形成的整体,而整体本身同时又是真实的,也就是“整体”=“真实的事物”,那么,“是者”就缺乏了真实性,即“是者”不再“是”,不再真实。
因此,还是只能说万物或一切是多于“一”的,因为“是者”和“整体”各据一方,都有了自己的特性。
假如根本就没有“整体”这样的东西,那么,“是者”也就根本“不是”,成了“不是者”,因为每当事物产生,从那一刻起它就作为一个“整体”而存在,因此,没有“整体”,“是者”就不会生成,生成的东西总是生成为一个“整体”。
那么,如果不把“整体”当作真实的事物,就不能宣称“是者”与“生成”的真实性。
同时,不是“整体”的东西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确定的数量,因为如果它有数量,它就只能是作为一个“整体”与数量的结合。
经过一番论证,结果是,不管说一切是“多”还是“一”,最终都会陷入自相矛盾,从而遭受无数其他的困难,带来无限的困惑,同时,这也证明了“是者”与“非是者”一样难以下定义。
二、非是者是(十一)
“由于他们关于‘是者’的看法彼此对峙,似乎在这些人当中有某种像神与巨人之间的战争。”
从这里开始,客人回顾了哲学史上以不同方式解决这个困难的人,关于“是者”的两种观点:唯物论和理型论。
在此,他将哲学家区分为两类:一类被称为诸神,另一类被称为巨人,这两类哲学家围绕“是”的问题进行了激烈的争论。
“一方把一切东西从天空和不可见的领域拉到地下,用他们的双手像握石头和树木那样去触摸,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类坚硬的、可以用手把握和触摸的东西才‘是’。他们把‘物质’与‘是者’界定为同一个东西,一旦另一方断言某些非物质的东西‘是’,他们就会非常鄙夷,再也不愿听别的。”
这一方属于巨人,即唯物论者,他们坚持认为只有可以触摸的东西才“是”,因为他们将“是者”与形体定义为同一的东西。
“你在说可畏的人,我曾遇到许多这样的人。”泰阿泰德说。
这里用“可畏”一词来形容唯物论者非常贴切,今天也一样,具体原因就不细谈了, 大家可以自己琢磨琢磨。
“于是,那些与他们对峙的人非常谨慎地从高处不可见的地方进行抵御,极力主张理智性的东西,即非物质的‘理型’才是真正的‘是者’,至于对方提到的‘物质’及其所谓‘真实的东西’,他们在论证中将它们化为碎片,并且称呼它们为与‘是’相反的‘变易过程’。”
而诸神,也就是理型论者,他们坚持认为真正的“是者”只能是某种精神的、无形体的型(相),而唯物论者所说的“物质”不是真正的“是者”,只不过是变易的运动过程而已。
“泰阿泰德呀,在他们之间就此形成了某种无休止的战争。”
“让我们逐个部分来把握这两类人给‘是者’设置的‘定义’。”
“那些把‘是者’设定为‘理型’的人相对比较容易把握,因为他们比较温顺;”
“但是,那些用暴力把一切都拉到物质里面的人则会比较困难,或许甚至不可能把握到。”
“不过,在我看来,对于这类人我们必须按照下面这个方法来做。”
“如果有可能的话,最好的办法是使他们的灵魂发生真正的改变,但如果这样做超越了我们的能力范围,那么就想象他们已经发生了改变,假定在回答我们的问题时他们愿意节制一下他们的无法无天。毕竟,人的品性越好,你与他们达成的一致意见的力量就越大,然而,我们对真理的关心胜过对他们个人的关心。”
“好吧,把那些已经改过自新的人召来回答问题吧,你做他们的代言人。”
泰阿泰德表示:“行,就这么办。”
客人说:“让他们告诉我们,他们是否承认有会死的动物这样的东西。”
泰阿泰德回答:“当然。”
“他们同意会死的动物是一个由灵魂赋予生命的形体,不是吗?”客人继续问。
“确实。”泰阿泰德答。
“他们把灵魂设定为某种‘是者’吗?”
泰阿泰德答:“对。”
“他们还主张既有正义也有不正义的灵魂,既有明智也有愚蠢的灵魂,不是吗?”
“的确是。”泰阿泰德答。
“但是,每个灵魂由于正义的‘持有’和‘在场’而成为正义的,相反者则由于相反的东西(非正义),对吗?”
“对,他们也认同这点。”泰阿泰德说。
“他们会认为,那个能够在场或离场的无论如何‘是某个东西’。”也就是说,在某事物中呈现或缺乏的东西一定是一个真实的事物——“是者”,这个东西在此指的就是正义。
经过上面的论证,他们确认了在唯物论者那里,灵魂以及包括正义在内的德性都是真实的事物,即皆为“是者”。
泰阿泰德答:“对,他们会这么认为。”
“既然正义、智慧、其他德性以及它们的相反者‘存在(是)’,尤其它们内蕴于其中的灵魂‘存在(是)’——他们认为这些东西全都是不可见的,还是认为其中有些是看得见、摸得着的?”
泰阿泰德说:“它们当中几乎没有一个是可见的。”
“他们认为这类不可见者具有物质性吗?”
泰阿泰德回答:“他们没有把这个问题当作一个整体,从而不加区别地做出回答。在他们看来,灵魂本身具有物质性,而至于你所说的智慧或其他各个东西,他们感到羞愧,既不敢承认它们不是任何‘是者’,也不敢坚持它们全都是物质性。”
客人接着说:“泰阿泰德呀,这表明他们真的改过自新了。他们中真正‘土生土长的巨人’不再固执了,要是从前的话,他们肯定会坚持到底,而是坚信凡是不能用双手紧握的一切绝对是‘无’。”
“我大胆地说,你这些话描绘了他们的灵魂状态,几乎就是他们所想的。”泰阿泰德赞道。
“那么,让我们重新提问,因为只要他们承认‘诸是者’当中有一丁点儿是‘非物质性的’,这就够了。他们发现某种既与‘非物质性的东西’又与‘物质性的东西’同类的东西,因而说它们两者都‘存在(是)’,那么,他们必须把这种东西告诉我们,很可能他们已经感到困惑,如果他们已经被这类东西所难住,请考虑一下,他们是否会接受并同意我们的建议,也就是,‘是者’是下面这个东西。”
“哪种东西?请说,我们也许会知道。”泰阿泰德问。
“我的意思是任何具有能力的东西。这种东西在本性上要么倾向于对它者起作用(主动),要么倾向于受作用(被动),甚至承受最细微的东西最低程度上的作用,即使只出现一次——所有这些东西都真地‘存在(是)’,我给‘诸是者’做个界定,它无非就是‘能力’。”或者说力量。
也就是说,任何真实事物都具有某种能力,或是影响其他东西,或是被其他东西影响,不管影响程度多么微小、影响效果多么微末、影响不过一次,都可以算是真实的事物,即“是者”。
所以,“是者”就是能力,或者力量。
本文由“坤鹏论”原创,未经同意谢绝转载
请您关注本头条号,坤鹏论自2015年底成立至今,创始人为封立鹏、滕大鹏,是包括今日头条、雪球、搜狐、网易、新浪等多家著名网站或自媒体平台的特约专家或特约专栏作者,目前已累计发表原创文章与问答6000余篇,文章传播被转载量超过800余万次,文章总阅读量近20亿。
标签:
滚动